大地长歌·开栏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盛会闭幕,余音绕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社会各界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犹如声传千里,律动九州。
大地长歌,回声嘹亮。结合海南全省正在开展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活动,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合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推出《大地长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活动系列报道》。将从宣讲者和听众等不同角度,以小见大,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时代脉动和精神气象,精彩呈现令人荡气回肠的中国故事。
周皓是中科院深海所一名维护深海科考装备的钳工。周皓 本人供图
手工加工的零部件可以精确到何种程度?
0.003毫米,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严丝合缝——这是他的答案;
技校毕业生能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这是他获得的荣誉;
从天涯海角到人民大会堂,他是如何“一路向北”?
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这是他践行的人生哲学。
他,叫周皓,人称“皓哥”,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一名维护深海科考装备的钳工。他,还有一个身份——全国党代表。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周皓连续两届当选全国党代表。11月14日,当他第二次站在中科院深海所的会议室宣讲台,他表现得自信从容。近一个小时的宣讲会,周皓将参会经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现场气氛热烈。台下的同事丝毫察觉不到,昨晚他在实验室忙碌到了凌晨一点,台上的他数次揉搓疲倦的眼睛。
工作中周皓一丝不苟。记者 刘丽萍 摄
早晨6点多,天微亮。周皓就起床了,从衣柜取出一套短袖工服,迅速换上,用手拍了拍压痕,不容许有一丝褶皱,并小心地将党徽别在左胸口位置。妻子也早早起来煮面条,“人生一碗面足矣!”吃下一大碗,便匆匆出门了。
7点30分已从家属楼出发至办公室,这是周皓保持了多年的作息时间。与以往直接下实验室不同,这些天他多了一个“早自习”——端坐在办公桌前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字一句对宣讲材料进行修改和调整,“二十大精神内容丰富、深邃,不多花点时间学深悟透,就不能向身边人讲明白其中的道理。”周皓说。
“我宣讲的东西可能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带有‘泥土’的气息,因为我讲的都是我所做的事。”站在台上的周皓身着卡其色工服、黑色运动鞋,个子不高但精神十足,这一身也是他在人民大会堂的着装,是他平日里最习惯的装扮,“穿上这身工服,我有一种归属感,因为我身后是全体‘深海人’。”
回想五年前,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第一次上台宣讲的前一夜,紧张到失眠,凌晨三点还在备稿,宣讲稿上的每一句话反复琢磨,但心里仍然没底。第二天站上宣讲台,面对着人群,他还是紧张,“但是当我看到台下几位穿着卡其色工服的同事,他们的眼神给予我肯定,我的心情突然就平复了,也明白宣讲不需要追求高大上,我就是要讲好一名技术工人的故事,讲好我的本职工作。”
宣讲会现场。记者 曹志 摄
平凡的才真实,真实的方能触动人心。
第二次、第十次、第二十次登台……五年多来,周皓宣讲了二十余场,他从党的十九大讲到了党的二十大,每一场宣讲都从熟悉的技术领域入手,再结合自身工作谈学习心得,慢慢进入宣讲状态,一场比一场从容,一场比一场精彩。二十多场,变的只是宣讲地点和表达形式,不变的依然是他那身整洁的卡其色工服,以及他作为一名产业技术工人对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皓哥在宣讲时说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但我们觉得他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们要以他为榜样,扎根一线,做一颗称职的‘螺丝钉’。”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师马浩翔说。
“皓哥的宣讲催人奋进,但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一如既往对待工作的态度。”周皓的同事李勃讲述,为攻克技术难关,周皓经常在实验室加班到天亮;天生晕船的他,三次随船远赴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在起航的头7天吐到肚皮抽筋,但当装备出故障时,他毅然打起精神全身心投入解决难题。
实践是最好的宣讲,实验室就是周皓的“宣讲台”。走进他的工作间,一股热浪迎面袭来,机器作业轰鸣声此起彼伏,在周皓专属的工作台上,锯子、锉刀、量具……几十种工具按型号排列整齐,连间隔的距离都像特别量过,一切井井有条。“这些都是我的武器,我把它们当宝贝。每次用完,我都会擦干净,再放到固定位置上,所以闭着眼也能快速找到我要的工具,这可能是技术人员的‘通病’。”周皓笑着说道。
周皓在中科院深海所宣讲。记者 曹志 摄
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深海匠人”,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手工加工的零部件精度达到0.003毫米以内,成为一名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的高技术人才。
作为一名党代表,周皓肩负着在当地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责任。最近两周,他已在三亚、儋州、三沙开展了多场宣讲,他印象最深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这句话,他很有共鸣。“我明白,作为一名产业技术工人,要自觉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只有将个人奋斗对标国家发展需求,才能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周皓和同事在一起聊工作。记者 刘丽萍 摄
从出席党的十九大的紧张激动、西装革履;到参加党的二十大的淡定从容、工服球鞋。技术的精进和理论的学习,让周皓不断接近一个党代表的实质,“形式只是点缀,重要的是内容。别人并非因为我是一名党代表而直接认可我,他们认可的是我这身工服,以及工服背后所代表的全体‘深海人’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勇攀科技高峰的无限渴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能够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多新突破,‘海洋强国梦’一定会实现!”周皓信心满满。
夜深人静,实验室灯火通明,一个身影半蹲在机床前,手里忙着活,脸上汗水直流,卡其色工服的后背湿了一片,“皓哥又在加班了!”
新闻延伸>>
中科院深海所:“大国利器”从这里驶向深蓝
在海南三亚,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鹿回头,这里是经亿万年浪击沙叠形成的“半山半岛”。当科考母船载着“奋斗者”号,由此驶向太平洋、印度洋,一个写满传奇的科技创新高地崛起了。
在这片热土,年轻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育先机、开新局,背负着海洋强国的使命,从理论到核心技术、从模型到科考利器、从浅海到万米深渊实现重重突围,中国深海科考人征服深远海的故事,也在不断书写新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短短5年时间,中科院深海所先后完成了两艘科考船的改造和作业设备国产化的任务;2014年,在国内率先向大于6500米的海斗深渊进军,我国第一次拥有万米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2017年,实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海试,它基本可以覆盖全世界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
2020年、2021年,中科院深海所分别牵头前往“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奋斗者”号的海试和应用。21次万米下潜,见证了我国对深海极限的挑战。
“作为该领域的一员,我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科院深海所高级技工周皓说,首艘 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海试成功,实现了十大关键核心技术全部国产,极大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技能能力。
周皓和全体“深海人”为了海洋强国梦而不懈奋斗。周皓本人 供图
大国利器,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回望科考船“回家”码头上人群簇拥、蔚蓝大洋上科研人员撑开的五星红旗、电视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深潜数据……辉煌背后,是深海科考人的默默付出。
“在国际上,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事实上,无论在技术本身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新突破。比如我们突破万米的下潜有32次,下潜的次数和频次在国际上都是最高的。”中科院深海所副研究员陈俊说,作为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更要扎根科研事业,埋头苦干。
在这里,“海洋强国”既是梦想,更是行动。
科考船发动机一旦轰鸣,神秘的深海触手可及。目前,中科院深海所不但是国家深海重大装备的集结地,也是国际高水平深海科考人才的聚集地,实现了深海科考领域“从进入到探测到开发”“从跟跑到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
出发,驶向深海更深处……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丽萍 贺立樊
总策划:牛晓民
执行策划:罗建力 胡续发
统筹:张杰 纪燕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